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一种以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月经类疾病。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青年女性多见。
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前者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又称为功能性痛经,约占痛经患者的90%;后者多继发于盆腔脏器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宫颈口粘连狭窄等。推拿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临床表现】
经行小腹疼痛,也可掣及全腹或腰骶,或外阴及肛门坠痛。疼痛剧剧烈者,脸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虚脱等症状,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
1.气滞血瘀: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2.寒湿凝滞: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按之痛甚,经量少,色紫黯有块,或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3.气血虚弱: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且有空坠不适之感,经行量少质稀,或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弦。
4、肝肾虚损:经期或经后一二日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行量少,色红无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腰骶酸痛,小腹空坠不温,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治疗】
(一)治则
调理冲任气血。如因气滞血瘀者,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因寒湿凝滞者,宜温散寒湿,行瘀止痛;因气血虚弱,宜养气养血,补血止痛;因肝肾虚损,宜益肝养肾,填精补血。以腹部操作为主,手法宜轻柔和缓,以揉法、一指禅推、按法、摩法、擦法等温柔手法为主要手法,力量宜轻,速度宜慢,有些手法可配合呼吸进行操作;配合腰骶部操作,力量可重些,令腰骶部有温热感为佳。
(二)操作部位及腧穴
以腹部和腰骶部操作为主。主要取穴有气海、关元、水道、归来、肾俞、八髎、地机等。
(三)基本操作程序
1.腹部操作患者取半仰卧位,双腿可屈膝屈髋,放松身体,呼吸自然,平心静气。施术者用揉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时间为 5~6 分钟,渐渐腹部有温热感并向腹内渗透,可起到温经止痛的作用。
2.一指禅推法或点法在气海、关元、水道、归来治疗,每穴约2分钟,发挥经穴的作用,温补肾阳,培补元气。
3.松振腹法患者仰卧,呼吸均匀,全身放松。医者坐在患者一侧、掌心“劳宫穴”对准患者肚脐(神阙穴),中指指向任脉的中脘穴,掌根指向关元穴,食指、无名指在肾经线上,拇指、小指在胃经线上。医者上肢充分放松,将前臂自然放置于患者腹部。医者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腕关节有节律的颤动,操作时可以全掌、掌根、指端变换着力。频率:400~600 次/分钟,操作 5~10 分钟。
4.捏拿、直推、分推、揉摩腹部,使其有温热舒适为度,3~6 分钟,可直接放松腹部肌肉,可缓解腹部痉挛达到理痉止痛的作用。
5.腰背部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施术者用㨰法在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治疗,时间为4~5分钟,疏通腰背骶部膀胱经及督脉经穴,调整脏腑功能。
6.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作用于肝俞、脾俞、肾俞、八髎等穴,以酸胀为度,针对五脏背俞穴,达到调理冲任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7.在骶部八髎穴用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可调理冲任,温经止痛。
(四)对症治疗方法
1.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膈俞、日月、太冲、行间等穴,每穴约半分钟;按揉捏拿血海、三阴交,以酸胀为度,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2.寒湿凝滞: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可温散寒湿,行瘀止痛。
3.气血虚弱:直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摩腹时加揉中脘 3~5 分钟。按揉命门、气海、胃俞、足三里,每穴约2分钟;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膝以下至踝部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可养气养血,补血止痛。
4.肝肾虚损: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按揉照海、太溪等穴,每穴1分钟,可益肝养肾,填精补血。
在月经来潮前1周,治疗3次,5~6 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 3~5 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