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由于疼痛位近心窝部,古人又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后世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胃痛病位在胃,而及于脾,与“真心痛”发生于心系之病证有本质的不同,临床应加以区别。
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是各种原因导致胃黏膜刺激、受损或胃平滑肌痉挛所出现的症状。
【治疗】
(一)治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凡病邪阻滞者,辨其邪而去之;肝气郁滞者,宜疏肝理气。
脾胃虚寒者,则温中散寒;瘀血内停者,则治以活血化瘀。以腹部操作为主,手法轻柔和缓,以一指禅推、按揉、摩法为主要手法,力量适度,“得气”即可,速度缓慢,操作时间稍长些。再配合背部操作,辨证施术。
(二)取穴与部位
以腹部操作为主,配合背部、四肢经穴的操作。常用取穴有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肩井、手三里、内关、合谷。
(三)基本操作方法
1.胃脘部操作
(1)患者仰卧位,腹部放松,呼吸自然,平心静气。施术者先用一指禅推法在胃脘部操作,力量由轻到重,适度加力,速度缓慢均匀,幅度尽可能大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可理气和胃止痛。
(2)再用掌按揉、捏拿、分推腹部 3~6 分钟,促进胃肠活动,疏通经络,理气止痛。
(3)再用摩法操作 5 分钟,使热量渗透于胃腑,达到温胃散寒,热至痛止。
(4)同时配合按揉足三里,时间为 3~6 分钟,以健脾和胃止痛。
2.背部操作
(1)患者改俯卧位。施术者用一指禅推法,从背部脊柱两旁沿膀胱经顺序而下至三焦俞,往返4~5 遍,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
(2)用较重的指按揉法于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时间 3~6 分钟,达到止痛的作用。
(3)在背部沿膀胱经循行自上而下施推擦法,以透热为度,可使患者热至痛止。
3.肩臂及胁部操作患者改取坐位。施术者捏拿肩井循臂肘而下,在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做较强的揉按刺激,每穴约 1 分钟,再搓抖肩臂上肢,再搓揉抹其两胁,由上而下往返数次,可疏通经络,通则不痛。
用一指禅推、摩胃脘部,为缓解胃脘痛之要法,且能宽胸利膈,理气止痛;摩腹可温中补虚,配合按揉足三里则其效更佳;按揉背部诸穴则有较好的止痛之功;拿肩井可通调周身气血,对缓解胃脘痛有较好的效果。
(四)对证操作方法
1.寒邪犯胃:用较重的点、按法治疗脾俞、胃俞,时间约2分钟,再施横擦法于背部胸椎7~12节段,左侧为主,以透热为度,达到温胃散寒的作用。
2.食滞:用顺时针方向摩腹,重点在中脘、天枢穴,再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八髎、足三里,每穴约 1分钟,达到消食导滞,理气止痛的作用。
3.肝气犯胃:用柔和的一指禅推或揉法,自天突向下至中脘穴治疗,重点在膻中穴,然后轻柔地按揉两侧章门、期门,时间约3分钟,再用较重的点、按法治疗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时间约2分钟,可疏肝理气,调理肝脾的作用。
4.脾胃虚寒:用轻柔的按揉法在气海、关元,每穴约 2 分钟,力量轻柔,速度缓慢,操作时间可适当延长,再按揉足三里治疗,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背部胸椎7~12节段,左侧为主,及腰部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能温胃散寒止痛。
5.疼痛剧烈者先在背部脾俞、胃俞附近压痛点,用较重的点按法,连续刺激2分钟左右,待疼痛缓解后,再辨证治疗。也可点按合谷、梁丘、足三里,手法要重,每穴2~3分钟,能达到痛点转移,理气止痛。
【附注】
1.对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者,应卧床休息;虚寒性胃痛,除服药外,可用热水袋热敷患处,以减轻疼痛。2.胃痛患者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匀,忌烈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3.患者要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4.出现大量黑便或吐血者,应及时住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