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医康复养生

【科普】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

作者:   时间:2020-12-22   点击数:

因腰臀部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的慢性损伤而产生的腰痛,称为慢性腰肌劳损,或称功能性腰痛。无明显外伤史,但与职业和工作环境有一定关系。病症多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常常在阴雨天或劳累以后,腰骶部酸痛不适加重。本病可见于成人的各个年龄层。本病临床上涵盖了许多损伤的类型,诸如腰臀筋膜炎、腰臀皮神经粘连、棘间韧带劳损、棘上韧带劳损、隐性骶椎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

【病因病机】

1.慢性劳损慢性劳损是一种积累性损伤,主要由于腰部肌肉疲劳过度,如长时间的弯腰工作或由于习惯性姿势不良,或由于长时间处于某一固定体位,致使肌肉、筋膜及韧带持续牵拉,使肌肉内的压力增加,血供受阻,这样肌纤维在收缩时消耗的能源得不到补充,产生大量乳酸,加之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清除,积聚过多,从而引起炎症、粘连;如此反复,日久即可导致组织变性、增厚及挛缩,并刺激相应的神经而引起慢性腰痛。

2.急性损伤急性损伤之后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多次损伤,致使受伤后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复。局部存在慢性无菌性炎症,微循环障碍,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症状,受损的肌纤维变性或瘢痕化,也可刺激或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慢性腰痛。

3.先天性畸形如隐性骶椎裂使部分肌肉和韧带失去附着点,从而减弱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一侧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两侧腰椎间小关节不对称,使两侧腰背肌运动不一致,造成部分腰背肌代偿性劳损。

4.风寒湿邪侵袭可妨碍局部气血运行,促使和加速腰背肌肉、肌膜和韧带紧张痉挛而变性,从而引起腰痛。

【诊断】

1.腰部酸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休息后减轻,阴雨天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

2.腰部压痛范围广泛,压痛点多在骶髂关节背面和腰椎横突处。轻者压痛不明显,重者一侧或双侧竖脊肌、腰肌僵硬。

3.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

4.X线检查:除少数可发现腰骶椎先天性畸形或骨质增生外,多无异常发现。

【治则】

舒筋通络,活血散瘀,解痉止痛。准拿治疗本病能明显改善症状,但病症又常常复发,故疗程较长;针对慢性损伤的治疗手法,应柔和、圆润,以调理为主,力量不可过重过猛,施治范围可尽量延伸宽广。

操作部位及腧穴

膀胱经循行的背、腰、臀及下肢部;取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八髎、秩边、委中、承山等腧穴。

基本操作方法

1.循经按揉法:施术者先用按、揉法沿两侧膀胱经由上而下往返施术3~5遍,力度由轻到稍重;然后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八髎等穴,以酸胀为度。

2.解痉止痛法:施术者用点压、弹拨手法施术于痛点及肌痉挛处,反复3~5遍。

3.调整关节紊乱:施术者面向患者站立,施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再取仰卧位,双下肢屈膝屈髋,施术者抱住患者双膝做腰骶旋转,顺、逆时针各8~10次;然后做抱膝腰16~20次,以调整腰骶关节。

4.整理手法:施术者先用滚、揉法在腰臀及大腿后外侧依次施术往返3~5遍;并点按秩边、委中、承山等穴;然后用小鱼际直擦腰背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最后用五指并拢,腕部放松,有节律地叩打腰背及下肢膀胱经部位,操作轻快、柔和。

【附注】

1.嘱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纠正不良姿势,运用正确的用腰姿势,这点非常重要;并可经常变换体位,勿使过度疲劳;注意休息和局部保暖,节制房事。

2.宜睡硬板床,用宽皮带束腰,常常配合使用热敷方法。

3.加强腰背肌肉锻炼,适当参加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功能锻炼以加强腰背伸肌锻炼为主,如仰卧位拱桥式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锻炼,早晚各1次,每次各做20~30次,有利于腰背肌力的恢复。

邮学校地址:郑州市二七区公明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