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医康复养生

【科普】颈椎病的治疗

作者:   时间:2020-12-21   点击数: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即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软组织等,并出现相应的一系列症状。

一、病因病机

(一)内因:

1.椎间盘、椎间关节退变:随年龄增长椎间盘自身的变性,椎间关节亦发生变化,加之颈椎的活动度大,椎间盘内和颈椎骨关节囊内的压力常处于不均衡状态,微细结构容易受到损伤,促进椎间盘及椎间关节发生退行性变。

2.颈椎软组织慢性损害:人体颈椎关节在日常生活中活动度很大,具有屈伸、旋转、侧移的功能,由于大量活动、劳损的积累,日久形成颈椎周围软组织慢性损害。

3.颈椎的先天性变。

(二)外因:

1.急性外伤:临床上5%~15%的颈椎病患者有急性外伤病史。青少年时代的颈椎外伤或某些体育活动,如:顶立后滚翻、前滚翻等活动。

2.慢性损伤:

(1)不良的工作姿势和生活习惯,如长期低头位工作者,枕头高,靠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长时间低头打牌、玩手机等。

(2)不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不恰当的医疗行为,如大幅度转颈摇颈、头着地倒立,较大力量的按摩、牵引、扳颈等,可导致颈部肌肉反应性紧张和颈椎关节囊的松弛,诱发或加重颈椎间盘、颈椎关节及颈部软组织的损伤。

(3)咽部感染:咽后壁邻近颈椎的前纵韧带,咽部的炎症可沿淋巴扩展到关节囊,产生关节肿胀充血。

(4)风寒湿侵袭:导致颈部肌肉痉挛, 增加颈椎关节内部的压力,促使关节退变。

二、临床表现

1.颈型颈椎病:突出表现是颈项疼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持续数月或数年;疼痛可因头颈部活动而加剧,可累及或扩散至颈部、肩部、上背部、后头部、上肢部等,常常伴有颈部僵硬感,以及颈部易于疲劳。神经系统检查时,不能发现明确的定位体征。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有放射性神经痛,颈肩臂痛,向前臂或手指放射,常见颈枕部或肩背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剧痛;上肢发沉无力,麻木或虫爬等异常感,持物不稳或失落现象;摸诊大多可在颈椎棘突、横突等找到明显的压痛点,或放射性压痛;压头试验、叩顶试验、引颈试验、直臂抬高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等常为阳性。

3.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手、足或肢体麻木,僵硬不灵活,握物不稳;写字、持筷不方便或行走不稳,足下踩棉花感等是常见的主诉。有些患者有尿急、尿频或排尿困难,胸或腹部束带感,或便秘等症状。下肢常呈不完全痉挛性瘫痪,即肌力减弱、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髌阵挛及病理反射阳性等。痛、温觉减退;下肢运动与感觉障碍呈不完全性。

4.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体位改变时突发眩晕、天旋地转,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甚至倾倒,但意识清醒;卧床休息数小时,多至数日症状可消失;常常伴见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部分患者一过性耳聋,发作性视力减退,眼前闪光或有暗点,视野缺损,也可有幻视、复视、乏力嗜睡等症状。检查:旋颈征阳性。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主观症状多,客观体征少。头昏沉、晕痛,颈肩背酸困钝痛,呈弥漫性扩散倾向;面部麻木或半身麻木,发凉感,无汗或多汗,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情绪不稳定,睡眠不好,对疾病恐惧多虑等均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体检时,患者皮肤常显示界线模糊的痛觉过敏与异常。

6.混合型颈椎病:具有前面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者。通常是以某型为主,伴有其他型的部分表现。

三、诊断

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是颈椎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目前应用的检查主要为X线片、CT、MRI等,其中X线片, 磁共振,颈部血管B超最为常用。

1.X线片检查:颈椎病X线片的改变,依据病变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四度。

(1)轻度:颈脊柱生理性前凸平直。

(2)中度:颈脊柱生理性前凸消失,椎间隙稍变窄,椎体前、后缘及钩突轻度骨赘形成。

(3)重度:上述改变均显著,另外尚可显示颈椎半脱位及椎间孔缩小等。

(4)极重度:椎体后缘骨赘严重,椎间孔显著缩小,椎管狭窄,在颈5~6段的前后径小于12mm。

2.诊断原则:确立颈椎病诊断,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

(1)具有相关类型颈椎病比较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2)颈椎X线片,磁共振,颈部血管B超检查,证明退变,压迫神经、血管,硬膜囊和脊髓。

(3)影像学检查存在神经、血管、硬膜囊和脊髓压迫与刺激,同临床表现具有相对明确的因果关系。

四、鉴别诊断

1.颈型颈椎病

应与落枕相鉴别。落枕系颈部肌肉扭伤所致,其发病与颈型颈椎病相似,多系睡眠中体位不良所致。主要鉴别在于:

(1)压痛点不同:颈型压痛点见于棘突部,程度也较强,颈部扭伤压痛点在损伤肌肉,急性期疼痛剧烈,压之难以忍受。

(2)扭伤者可摸到条索压痛肌肉,而颈椎病只有轻度肌肉紧张。

(3)牵引反应:对颈部牵引时,颈型颈椎病患者其症状多可缓解,而落枕症状加剧。

(4)对封闭疗法反应:用1%普鲁卡因5mL做痛点封闭,颈椎病患者对封闭疗法无显效,而落枕者其症状在封闭后缓解或消失。

2.神经根型颈椎病

(1)应与尺神经炎鉴别:尺神经由C7-8和胸脊神经根组成。易与C8脊神经受累的症状相混淆。两者均可造成小指麻木和手内侧肌萎缩,但长时间神经根炎患者多有肘部神经沟压痛,且可触及条索变性的尺神经,而且二者感觉障碍分布不尽相同,C8神经支配范围较大,常有前臂尺神经麻木,而尺神经炎无前臂麻木。

(2)应与胸廓出口综合征鉴别:由于臂丛、锁骨上动脉、锁骨上静脉在胸廓上口或在胸小肌喙突止点区受压可引起上肢麻木、疼痛、胀痛;锁骨上窝前斜角肌有压痛并反射至手。两者鉴别在于胸廓出口综合征Adson试验阳性,使患肢过度外伸,肩抬平,出现桡动脉音减弱或消失,即是阳性体征,X线检查可发现颈肋或C7横突过大。

(3)应与肺癌鉴别:肺癌早期或中期出现的癌性疼痛,以颈肩痛常见,多是来自颈部的神经,肿瘤一旦发生扩散,就会引起上肢的疼痛、乏力。肺部CT可确诊。

(4)与心肌梗死鉴别:典型心肌梗死发作时可见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向左上肢放射,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检查可排除。

3.脊髓型颈椎病

(1)应与脊髓肿瘤鉴别:脊髓肿瘤可出现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对非手术治疗无效,应用磁共振成像可鉴别两者。脊髓造影显示倒杯状阴影。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含量升高。

(2)应与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鉴别: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是以四肢瘫为主要特征,易与脊髓型颈椎病混淆。目前尚无有效疗法,预后差,本病发病年龄较脊髓型颈椎病早十年左右,且稍有感觉障碍,其发展速度快,很少伴有自主神经症状,而颈椎病病程缓慢,多有自主神经症状,另外,侧索硬化症的肌萎缩范围较颈椎病广泛,可发展至肩关节以上。

4.椎动脉型颈椎病

(1)应与耳源性眩晕鉴别:耳源性眩晕即梅尼埃病,系内耳淋巴回流受阻引起。本病有三大临床特点:发作性眩晕、耳鸣、感应性进行性耳聋。而颈型眩晕症同头颈转动有关,耳鸣程度轻。

(2)眼源性眩晕:可有明显屈光不正,眼睛闭上后可缓解。

(3)耳石症:耳石症是一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女性多见,发作时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持续一分钟之内。变位试验及滚转试验可鉴别。

5.交感型颈椎病

应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鉴别。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喘,且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痛,而没有上肢脊神经根刺激的其他体征。心电图可有异常改变,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时,症状可减轻后缓解,神经官能症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无颈椎病的X线改变或其他神经根、脊髓受累的症状,应用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需长期观察,反复检查才能鉴别。

五、手法操作

1.松解手法:患者取坐位。

(1)一指禅法:松解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5分钟左右。

(2)捏拿法:施术者用单手或双手捏拿颈后,颈两侧及肩部的肌肉,反复3~5次;随后用滚法放松患者的颈肩部、上背及上肢的肌肉5分钟左右。

(3)点穴止痛法:施术者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以酸胀为度。

2.理筋整复

(1)端提运摇法。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

3.整理手法

(1)拿风池、肩井穴以酸胀为度,以搓法搓双上肢5~8遍。

(2)拍打叩击法:施术者分别在项背部及肩胛部用手掌或双手握拳进行拍打叩击,反复3~5次,使组织舒展和缓解。

邮学校地址:郑州市二七区公明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