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以早期治疗为主,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即应积极开展康复治疗。本病病程的长短与康复有直接关系,尽早对本病进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若治疗得当,可少留有后遗症或完全康复。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 2 星期,患者病情稳定且无禁忌时,应尽早而全面地进行施治。
1.本病总属本虚标实,故治疗应扶正祛邪。扶正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主,祛邪以活血化瘀、平肝潜阳、搜风通络、化痰开窍、清热解毒等为主。恢复期治疗偏重活血化瘀;后遗症期以补益气血、扶正固本、强筋健骨为要。
2.推拿治疗以患侧为主,健侧为辅;以肢体关节为重点,包括上肢的小关节,同时辅以全身操作治疗。
3.早期推拿治疗应轻柔、缓慢而有规律,后期可逐渐加大手法力量。肢体施术从近端关节向远端关节为顺序。
4.治疗主张配合针灸、理疗、药物等方法,综合施治以加强整体治疗效果,促进功能恢复。
【治疗】
(一)取穴与部位
治疗应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指导,重点在手、足阳明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多选择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委中、膝眼、阳陵泉、悬钟、解溪、承山等腧穴。
(二)基本操作方法
1.仰卧位
(1)用按揉法自患侧上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操作,肘关节及其周围为重点治疗部位,在进行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诸穴;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按揉法治疗,同时配合腕关节及指间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手指关节可配合捻法,时间 5~10 分钟。
(2)由大腿前、内侧向下至踝关节及足背部实施掌按揉;对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进行伸屈活动,对各关节进行摇转,扳压各关节,特别是踝关节。
(3)对下肢前侧、内侧、外侧及后侧,特别是患侧,进行拿揉法操作 3~5 分钟;重点在风市、伏兔、膝眼、阳陵泉、解溪、悬钟、昆仑和太溪等穴;再施搓擦法,反复3~5 遍;由近端向远端对掌击打下肢,使整个下肢发胀和发热。
2.俯卧位
(1)背部脊柱两侧夹脊穴和膀胱经施按揉法,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等穴;脊柱两侧用按揉法治疗,并向下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顺经或顺肌纤维走行操作;再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施按揉法并同时配合腰后伸和患侧髋后伸的被动活动,时间 5~10 分钟。
(2)用手掌或拇指自上而下直推和分推背腰两侧夹脊穴及膀胱经路线,反复操作4~5 遍;施轻快的叩法和平拍法,由背、腰至小腿部操作。
3.坐位
(1)先推印堂至神庭,继之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依次至睛明、阳白、鱼腰、太阳、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人中等穴,往返推 1~2遍,然后配合抹法与按揉法,最后以扫散法施于头部两侧少阳经,拿五经,揉擦、轻搓面颊部。
(2)用按揉法施于患侧肩胛骨周围及颈项两侧,在进行手法时,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的被动活动,时间 3~5 分钟。
(3)从肩部至腕部用拿法,由近端向远端顺经捋筋,往返 3~4 次;活动肩、肘、腕关节;做肩、肘、腕部摇法;从肩部施搓法搓至腕部,往返 2~3 次。
(4)拍叩后项、肩部、上背部;拿揉风池、颈项部;提拿肩井。
(四)辨证操作方法
1.气虚血瘀,经脉阻滞:分推腹阴阳反复 5~10 遍;摩腹 10~15 分钟,跪推中脘下脘、天枢等穴位;拿揉梁丘、血海穴;按揉心俞、膈俞、脾俞、胃俞等穴位;横擦脾俞、胃俞一线,以透热为度。
2.阴虚阳亢,脉络瘀阻:使用推桥弓法,以拇指或食、中指从上向下,左右交替操作各15~20遍;推大椎,按压缺盆穴,按揉翳风穴;捏拿曲池2分钟,按揉双侧三阴交3分钟,点按双侧太冲穴约2分钟;自太溪穴沿小腿内侧面推至阴谷穴,各 10~15 遍;擦足底涌泉穴以透热为度。
3.风痰阻络:推、按揉膻中中府、云门、中脘、建里、天枢等穴各约1分钟;摩腹10~15 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并横擦以透热为度。按揉足三里、丰隆穴各约2分钟,拿揉承山。
4.肾虚精亏:按推心俞、肝俞、肾俞、命门穴,每穴1分钟;横擦肾俞、命门一线,以透热为度,搓擦股内侧以透热为度;揉双侧三阴交3分钟,推按足底涌泉穴,再施擦法以透热为度。
5.语言謇涩者:重点按揉廉泉、通里、风府、风池等穴。
6.口眼歪斜者:用抹法在瘫痪侧面部推抹 3~5 分钟,重按下关、瞳子髎等穴。
7.口角流涎者:按揉面部一侧与口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