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教师跨课程教学能力,中医系针灸推拿教研室分别于2月26日、3月20日集体赴《中医诊断学》课堂开展观摩教学活动。此次活动以“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为主线,通过沉浸式课堂体验、案例联合研讨及数字化教学工具共享,探索“诊断-治疗”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一)跨学科联动,构建教学共同体
本次观摩教学活动中,针灸推拿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中医诊断学》望诊章节的理论课与实训课,重点观摩智能舌象分析系统在辨证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诊断学》教师王酩结合舌色、苔质变化动态演示寒热虚实辨证技巧,针推教研室教师则从经络辨证角度提出针灸选穴建议,双方围绕“同一病例的不同辨证维度”展开深度研讨。此次观摩打破了“教诊断”与“教治疗”的学科界限,为教师提供了“全景式”临床思维训练场景。


(二)创新融合实践,赋能教学升级
在案例联合演练环节,双方教师团队选取眩晕、痹症等针灸优势病种,设计“四诊信息采集-证型分析-针灸方案制定”全流程模拟教学。通过角色扮演与数字化脉象仪辅助,直观呈现从诊断到治疗的逻辑链条。青年教师谢瑾分享体会:“以往教学中常忽略诊断学指标与针灸疗效的关联性,此次观摩让我意识到需将舌脉变化纳入针灸效果评估体系”。
(三)长效机制建设,培育复合型师资
针推教研室未来将通过定期互访课堂、共建融合案例库、申报跨学科教改课题等形式,推动教师向“精诊断、强技能”的复合型方向发展。中医系副主任周开表示观摩教学活动为中医教育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后续将探索建立基础-临床学科轮转观摩制度。
此次观摩教学不仅是学科交融的生动实践,更为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通过搭建“诊断-治疗”教学桥梁,教师们纷纷表示将立足临床实际,持续探索“教”与“医”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