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健康学院中医系教师孙超龙同志,是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也是我省推拿领域知名专家王华兰教授的入室弟子,是“孙氏三才推拿疗法”的第三代传人。他默默坚守在教学一线,以满腔热情对待学生,视学生如亲友;他致力于中医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传统医学的热爱已深入骨髓;他心系基层民众健康,每当有服务基层的机会出现,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中;他秉承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精神,将医德视为高于生命的宝贵财富;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中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作为一名教师、一名中医文化的守护者,他始终坚守教育岗位,铭记初心使命,这正是他作为一名普通中医教师所展现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一、亦师亦友,推心置腹:以中医智慧化解学生心结
在中医教育领域,他始终坚守“医者仁心,师者匠心”的崇高理念,不仅传授学生《针灸学》中的经络腧穴知识,还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中医情志学说融入教学之中。面对学生因学业压力或人际矛盾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他常借助《黄帝内经》中“怒伤肝、喜伤心”的五行生克理论,结合典型案例启迪学生进行自我调节。例如,他曾以清代医案“范进中举”为鉴,阐述“以恐胜喜”的情志疗法,引导学生理解情绪与健康的动态平衡。在课堂之外,他通过“茶话会”制度,定期邀请学生们围坐一起,喝茶谈心,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一次,一名学生因家庭变故而情绪低落,他以《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治未病思想为比喻,鼓励该生“疏肝解郁”,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并指导其通过艾灸太冲穴来调节情志。这种“医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医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技艺,更是修身养性的智慧之道。

图1:孙超龙同志与学生们“茶话会”后的合影
二、情系基层,心向往之:扎根乡土的健康守护者
在暑假期间,他带领志愿服务队深入山村开展“三下乡”活动。2023年暑假,志愿服务队在辉县沙窑乡为村民们提供志愿服务,宣传中医药文化,讲解中医保健常识,发放中药香囊。2024年暑假,志愿服务队在温县张王庄为村民们讲授养生保健技巧和中医适宜技术,讲授艾灸操作、拔罐操作和八段锦养生操。面对农村高血压、关节炎高发的现状,他结合《中医养生学》理论,设计“节气养生食谱”,用通俗语言讲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调摄原则。在孔河养老院,他创新“五音疗法+情志护理”模式,针对失能老人孤独抑郁的问题,他组织学生播放宫、商、角、徵、羽五调乐曲,并配合耳穴压豆调理肝郁气滞。一位因中风丧失语言能力的老人,在《胡笳十八拍》的角调音乐中潸然泪下,用手指比划出“感谢”二字,这一幕让志愿服务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中医“形神共治”的价值。

图2:孙超龙同志与志愿服务队走进山村和养老院
三、坚守初心,医德为上:以文化薪火照亮杏林
在中医系实训室的墙上,挂着一副他在中医系青年教师拜师仪式上的合影照,作为王华兰教授的入室弟子,他谨记恩师“医道即仁术”的教诲,将海派推拿与家传的“孙氏三才推拿疗法”相融合,提出了“尊师、传道、济民”的医学理念。

图3:孙超龙同志在中医系青年教师拜师仪式上的合影
在课堂上,他采用“三维医德浸润法”组织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观看《苍生大医》纪录片片段,课中,穿插“假如我是乡村医生”的情景模拟,课后,引导学生开展“寻找身边大医”的实地访查。他特别注重在技能传授中渗透生命教育,在讲授家传“孙氏三才推拿疗法”时,不仅讲解“天部舒缓、地部渗透、人部通畅”的施术原则,更强调“三才相应”哲学背后的敬畏之心,以及“生命至重,有贵千斤,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郑重承诺。他常引用《大医精诚》中的名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他要求学生背诵此文,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践行。他在要求学生重视医德的同时,更以身作则,将家传的“孙氏三才推拿疗法”进行梳理总结,在《医药卫生报》公开共享,将中医膏药技术的精髓密要与学生分享。

图4:孙超龙同志分享“孙氏三才推拿疗法”和中医膏药技术
四、行业交流,不敢有丝毫懈怠:积极构建学术传承的坚实桥梁
中医学和武术,作为我国对外展示的两大瑰宝,彼此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为深入探究中医学的深邃内涵与核心精神,他亲赴陈家沟学习交流,潜心领悟太极拳之精妙,以期更有效地服务于《推拿功法学》的教学工作。

图5:孙超龙同志与太极拳名家探讨中医学和武术
作为河南省针灸学会、河南省软组织病研究会、河南省康复医学会、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的成员,他不遗余力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他特别关心基层医疗的现状,不断向民间中医高手探讨技艺,深入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同行的交流,拓宽视野,将各家之所长转化为典型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图6:孙超龙同志参与学术交流
五、科研探索,路阻且长:在传统与现代间寻突破
面对中医科研领域存在的“双重挑战”——既要满足现代循证医学的严格标准,又要传承和发扬中医的独特辨证优势,他选择了以“人工智能在高校中医教学的应用”为突破口,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论文写作和著作编纂。然而,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相关课题的调研,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参与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他坚信:中医科研工作犹如探索未知的黑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最终迎来光明。

图7:孙超龙同志的部分著作
孙超龙同志的事迹,生动体现了当代中医教育工作者的典型形象。他不辞辛劳,从教室到田间地头,从临床实践到科学研究,始终秉持“坚守正道、勇于创新、服务基层”的理念,忠诚履行着中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正如他经常念叨的:“中医之根本在于经典,其灵魂在于临床实践,其发展在于传承创新,其重心在于服务基层。”这种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定执着,必将化作满园春色,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医学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