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健康人文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融合,搭建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引导全院教师精准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动态,9月2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4楼会议室举办新学期“健康人文双周讲坛”。本次讲坛以“解析社会思潮脉络,筑牢思想理论根基”为核心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彦森教授作主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

讲坛伊始,郭彦森院长指出,当前多元社会思潮交织碰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研究提出新挑战。本次论坛以“社会思潮辨析”为主题,既是响应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的要求,也是提升全院教师理论阐释能力、夯实教学科研基础的关键举措。
随后,郭彦森院长就围绕“什么是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形成和传播、新时期我国社会思潮的演变、新时代我国社会思潮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社会思潮”五个维度,结合丰富的理论案例与现实数据,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与应对策略进行了系统阐释。
在“什么是社会思潮”部分,郭彦森院长从“社会思潮的含义、理论形态、性质和地位”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他通过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原文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清晰界定了社会思潮的性质和地位。谈及“社会思潮的形成和传播”,郭彦森院长从“社会思潮形成的过程和传播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分析。他指出,社会思潮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思想领袖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想、新理论”到“知识分子对思想领袖提出的理论进行消化、吸收、宣传、扩散”再到“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产生共鸣、共振”的过程;在传播形式上,涵盖了“政治法律思想、学术形态、艺术形态、社会心理”等等,这为后续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在“新时期我国社会思潮的演变”部分,郭彦森院长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梳理了我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潮引领了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利益主体逐渐形成,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开始出现,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针对不同的错误思潮,党和国家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举措。最后,在“妥善应对社会思潮”部分,郭彦森院长强调妥善处理社会思潮要从“问题-问题、利益-思想、思想-思想、制度-思想、实践-思想”五个维度开展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以更敏锐的洞察力、更科学的方法应对社会思潮,筑牢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此次“健康人文双周讲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院教师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深化了大家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认知,为学院后续的教学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全体教师也纷纷表示要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深化对社会思潮的认知,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与科研的实践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