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寻中原大地抗战岁月中的红色印记,解码中原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弘扬中原红色抗战精神,10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修武实训基地3401教室开展了“红色抗战文化的中原实践”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李明娟老师主讲,围绕“红色抗战文化在中原的兴起背景、实践形式和红色文化在中原实践的典型案例以及传承和发展”四个方面展开。
 
 
讲座以“地理枢纽与时代使命”为逻辑起点,李明娟系统梳理了红色抗战文化在中原的兴起脉络。她指出,中原地区作为连接华北、华中、西北的战略要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安阳、开封、洛阳凭借“汤浚公路控南北、陇海铁路连东西、黄河防线阻西进”的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抗战的“战略屏障”与日军争夺的关键节点。她结合《中原局工作纪要》等史料进一步分析,中原“人口密集、民俗多元”的特点,为红色抗战文化孕育提供了深厚群众土壤——豫北天门会武装、豫东农民自卫队、豫西铁路工人游击队等民间力量,与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形成抗敌合力,构成红色抗战文化的“源头活水”。而1938年中共河南省委迁至确山竹沟,更标志着中原红色抗战文化从“零散自发抗争”迈入“系统组织推进”的新阶段。
在“红色抗战文化在中原的实践形式以及典型案例”板块,李明娟将其概括为“武装抗争、文化宣传、组织动员”三大维度,并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与实物图片,让现场学生直观感受红色抗战文化的鲜活样貌。讲座现场,李明娟还展示了裴庄保卫战中的土炮复原件照片、黑石关铁路桥残存桥墩影像,以及竹沟中原局旧址的珍贵资料,让学生们在历史实物与场景还原中,深刻体会红色案例背后的精神内涵。
最后,在“红色文化在中原的传承和发展”部分,李明娟结合新时代中原红色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提出“保护活化、创新传播、融合发展”的传承路径。她介绍,目前河南已完成裴庄保卫战遗址、竹沟革命纪念馆等100余处红色抗战遗址的修缮保护,推出“重走抗战路”研学线路20余条;同时通过动画短片、红色文创、沉浸式展览等形式,让红色抗战文化“活”起来——如郑州二七纪念馆原创动画、浚县“裴庄保卫战”主题徽章等,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关注。
互动环节,师生围绕“青少年红色教育创新路径”“中原红色抗战文化地域特色”等问题积极提问。针对“如何让青少年主动学习红色文化”,李明娟建议从“内容年轻化、形式场景化、体验互动化”入手,通过红色剧本杀、抗战主题研学、红色文创设计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感悟红色精神。她勉励同学们:“中原红色抗战文化是砥砺初心、凝聚力量的精神富矿,要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本次讲座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通过将历史史料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理论阐释与实物展示相呼应,不仅让师生深入了解中原红色抗战文化的发展脉络,更推动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为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提供了有力思想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