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教学例会,会议由副院长胡彬主持,会议分三个部分,学院全体教职工参会。
首先,郭彦森院长讲话。他明确提出学院所有工作围绕国家级样板党支部、达标马院建设两件重大事情开展。关于学院质量提升制定“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一是教学上实现提升与突破。提升教师的党史素养、国史素养、国情素养、学情素养,提升教学技能。二是组织活动:原著导读周周讲;教学练兵,周练月赛。三是科研上开展健康人文讲坛双周讲座。郭院长指出,通过三年计划,使全员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有所学有所得,真正有所提高。

第二部分由军事理论教研室郭卫敬老师作讲座——九三阅兵新亮相武器装备。郭老师从陆战之王、海空利刃、无人作战、战略威慑四个方面介绍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阅兵上的新式武器装备。99B与100型坦克:陆战核心战力跃升;191远程箱式火箭炮:陆战火力“倍增器”;鹰击-21高超声速导弹:反舰作战“杀手锏”;空警-600预警机:航母编队的“空中大脑”;076型两栖攻击舰:无人机作战的“海上基地”;陆海空无人装备“三栖联动”;空中无人僚机:改变空战规则;战略威慑:大国重器铸就和平盾牌,东风-5C与东风-61导弹:全球覆盖的“战略铁拳”。九三阅兵新式武器的集中亮相,是我国军工体系“自主创新、开放融合”的缩影。从191步枪的“人机功效革命”,到高超声速导弹的“突防技术突破”;从无人装备的“体系化应用”,到战略武器的“全球覆盖能力”,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此次讲座通过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与专业的解读,让听众深刻认识到: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唯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筑牢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未来,人民军队必将以更强大的实力、更自信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第三部分由郭彦森院长主讲人文健康讲坛本学期第一讲,题目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辨析”。郭院长引经据典从“什么是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形成和传播、新时期我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三个方面讲述。他列举了不同学者对社会思潮的定义,指出其本质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特定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的思想潮流。它具有三重核心特征:群体性、时代性、动态性。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的“基层表达”,而意识形态是社会思潮的“顶层设计”。随后,郭院长讲解了社会思潮的形成与传播,存在从萌芽到扩散的内在逻辑。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基础变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个体自由”“财富创造”观念普及;数字经济兴起催生“技术崇拜”“数据主义”等新思潮。政治变革:民主法治建设强化“公民意识”“权利观念”;国际格局变化引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性思考。文化互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激发思想反思;网络空间中“亚文化圈层”的形成(如二次元文化、国潮文化)重构青年认知框架。最后,郭院长讲解了新时期我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他分别从1978-1982年、1982-1992年,1992-2002年,2002-2012年四个阶段来讲解,指出1978-1982年,非主流社会思潮开始出现;1982-1992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1992年-2002年,“左”中右思想格局初显;1992年-2002年,社会思潮更趋多元多变。
郭院长的讲座通过“理论+案例+互动”的立体化呈现,为大家提供了一把理解社会思潮的“钥匙”。老师们纷纷表示,将把辨析思维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在多元思潮中保持清醒,在价值碰撞中坚定信念,为构建清朗的社会思想空间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