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健康医学院外科教研室曹翠萍老师在修武实训基地举办音视频终端对当代大学生听觉生理影响因素研究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旨在揭示智能手机、无线耳机等设备对青年群体听觉健康的潜在影响,通过专业解析与实践指导,帮助同学们建立科学用耳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讲座开篇,主讲人曹翠萍结合临床观察与校园调研数据,直指当代大学生的听觉危机现状。数据显示,80%以上的受访大学生每日使用音视频终端听音频、看视频的累计时长超过4小时,其中30%以上的同学超过6小时,60%的同学存在课间刷短视频、通勤听播客等碎片化使用习惯。更值得警惕的是,临床筛查发现约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这些异常多与长期不当使用音视频设备密切相关。主讲人强调,听觉损伤具有隐匿性特点,初期症状易被忽视,长期累积可能导致不可逆后果。
在核心影响因素解析环节,主讲人从四个维度展开深入阐述。首先是使用强度因素,即使用时长与频率的双重影响。接着主讲人向同学们讨论“听骨链HRCT扫描者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说明鼓室导抗图A型者既不能完全排除中耳结构及功能出现异常,又不能排除AC、BC各频率段,听力是否下降。”这个问题,在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后,主讲人表示可以从鼓室导抗图、听骨链HRCT、AC(气导)和BC(骨导)听力这几个核心概念入手,逐步解析其临床意义。简单来说,就是“鼓室导抗图A型只是中耳功能的初步信号,要判断中耳结构和整体听力,还得结合更细致的检查”。这对临床医生制定诊疗方案、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次是声压级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安全听觉暴露标准为85分贝以下、时长不超过8小时,而手机耳机音量开到80%时声压级可达95分贝,最大音量甚至能达到110-120分贝。讲座现场的调查显示,49%的同学在食堂、地铁等嘈杂环境会不自觉调大音量,28%的同学为追求“沉浸感”刻意调高音量,这些行为都大幅缩短了安全暴露时间。
第三是硬件类型与使用方式的影响。主讲人对比分析指出,入耳式耳机因密封性强,相同音量下耳道内实际声压级比头戴式耳机高10-15分贝,而72%的同学更偏爱入耳式耳机。同时,“连续使用不间歇”和“睡前戴耳机入睡”两大高危行为,会使听觉系统失去休息窗口,睡前用耳人群曾出现晨起耳鸣、听力模糊等短期疲劳症状。
讲座尾声,曹翠萍结合专业知识给出针对性防护方案。核心原则是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每次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之后休息10分钟。硬件选择上,优先推荐具有降噪功能的头戴式耳机,可减少环境噪音干扰,避免盲目调大音量。同时建议养成定期清洁耳塞、睡前关闭音频播放等习惯,并设置“每周静音时间”让听觉系统充分休息。
此外,主讲人特别强调听力监测的重要性,建议每年体检时完成“纯音测听”项目,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及时就医。现场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降噪耳机的安全使用”“听力损伤的可逆性”等问题提问,主讲人结合临床案例逐一解答。
在讲座最后,主讲人向同学们展示了该项研究取得的《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与《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该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为大学生听觉健康防护、高校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音视频终端对大学生听觉生理的影响机制,参与同学纷纷表示:“以前从未意识到戴耳机也有这么多学问,今后会立刻调整使用习惯”。学院将持续开展健康科普系列活动,助力同学们树立主动健康理念,让健康成为青春的坚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