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定义
中风是指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二)西医疾病
急性脑血管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可参考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病位:脑。
(二)病因:主要的病因是风、火、痰、瘀。
(三)病机: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扰清窍(脑),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心、肝、脾、肾诸脏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基础。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尚清,半身不遂为主症。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错乱。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病位浅、病情轻);中脏腑,神志不清,歪僻不遂,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
(二)治则
1.中经络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三)处方
1.主穴
①中经络: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②中脏腑:内关 水沟。
2.配穴
①中经络: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气虚血瘀者加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加太溪、肾俞;上肢不遂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舌强语謇加哑门、廉泉、通里;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足内翻者加悬钟、丘墟;足外翻者加太溪、中封;头晕者加风池、天柱、完骨;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便秘者加丰隆、支沟、天枢;尿潴留、尿失禁加中极、关元、曲骨。
②中脏腑:闭证加十二井、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加气舍;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下关。
(四)方义
中风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故中经络时取心包经之络穴内关,以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于脑,故督脉穴水沟能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能疏通肢体经络,行气活血;诸穴共用,则气血得行,正气得助,神能导气,而机体功能渐复。
(五)操作要点
毫针刺:
①中经络:内关用捻转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三阴交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处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为佳。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要点。
②中脏腑:内关、水沟操作要点同前,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闭证用泻法,只针不灸,其中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十二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中脏腑脱证,重用灸法,在关元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