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校园器官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健康学院大学生科普实践能力,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与药理学教研室于9月26日在实验楼427室联合召开“大学生器官健康守护者科普特色技能培训项目”申报研讨会。会议特邀卫生健康管理系薛晓菲老师、健康医学院内儿教研室王赟华老师共同参与,围绕健康科普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本次活动由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张秋莹主持。
研讨会紧扣“器官健康保养”主题,遵循“可视化、易传播”原则,设立两大特色技能申报方向,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与创意,打造生动实用的健康科普作品。
·视频类作品:以独立系统器官为主线,围绕其生长发育、功能形态、易损因素与保健措施展开叙事。作品需设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运用通俗语言,时长3–5分钟,画面清晰,使观众能快速掌握实用的器官保护技能。
·漫画/展板类作品:以“图文说”形式直观呈现肝脏、肾脏等器官疾病的病因与诱因,如长期熬夜、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通过分镜漫画或展板图文,详细说明某一功能障碍或疾病的预防与保健方案。鼓励融入校园生活场景,如熬夜复习、食堂选餐等,以生动画风与精炼文字增强代入感,强化健康警示效果。
活动以“科普育人才”为目标,通过“多教研室联合培训+作品评比+成果展示”模式,推动“科普技能培养”与“综合素养提升”双向赋能。学生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内容创作与技能演示能力;通过团队协作与过程性评价,锻炼沟通协调与自我反思能力。
张秋莹主任指出:“期待通过多教研室的协同努力,实现健康科普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育’的升级。”研讨会现场将针对主题申报细节与考评标准进行专项答疑,助力教师指导学生高效参与。优秀作品将于“器官健康守护者公众号”及校园技能展演平台展示,真正践行“以科普促健康,以实践育人才”的宗旨。
本次活动旨在以更生动、实用的形式将器官健康知识融入校园生活,助力健康校园建设。通过多维度的考评机制,不仅精准评估学生在科普技能方面的成长,更全面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与终身学习素养,为培育复合型健康科普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让健康理念在校园中广泛传播、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