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上午9时,“器官健康学”科普新概念特色课程首次集体备课在汝河新区小学梦想教室顺利开展。来自郑州健康学院卫生健康管理系的薛晓菲老师,健康医学院的张秋莹、王赟华、陈燕芳老师,以及汝河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李晨阳、科学课教师李欣与部分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备课会上,薛晓菲老师首先介绍了运动系统器官健康科普课程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她围绕科普内容、职业启蒙、教学目标、重难点把握、课程思政融入、资源设备支持、教学组织及课堂评价等多个维度展开说明,重点阐述了科普目标的具体落实与评价机制。她指出,通过运动系统健康科普,帮助青少年识别自身骨、关节、肌肉的基本形态、位置与功能,掌握关键体表标志的定位,理解运动过程与特点,建立对人体正常体态的认知,并意识到运动器官在维持体态与完成动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课程还将融入运动科技前沿、相关职业介绍及传统文化内容,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薛老师还以“臂展与身高的关系”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身体特征引导学生思考适合的运动方向,例如臂展较长者适宜游泳、篮球等项目,较短者则可能更适合举重、体操等,从而实现职业启蒙的教学目标。
在说课环节,薛老师进一步阐述了从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到课后作业与拓展的全流程教学设计,针对各知识点的职业启蒙与课程思政融入提出了具体案例和实施思路。如长期课堂坐姿不良,引发的脊柱侧弯和旋转,导致身材走样,身高降低,心肺呼吸功能减弱等症状。
在集体讨论阶段,与会教师积极发言,结合各自的学科背景与教学经验,为课程优化提供了多项建议。李晨阳老师建议增设“如果没有好好保护某一器官,可能导致什么后果”的小组讨论环节,以增强课堂互动性与器官保护意识的培养;李欣老师则提出可在各知识点教学前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先思考、表达,教师再通过模型或实物进行对照讲解与纠正,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加深知识记忆。为进一步提升学员的学习成就感,推动所学知识向家庭延伸,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健康素养,促进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集体备课后决定增强课后作业的家庭互动性。例如,安排学员为父母或家中老人进行按摩,以缓解肌肉和关节疼痛;指导学员带领家人进行正确的肌肉锻炼和拉伸训练等。这些活动既巩固了学习内容,也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实现健康教育从课堂到家庭的有机衔接。
此次集体备课有效促进了跨学科、跨学段教学理念的交流与融合,为“器官健康学”科普特色课程的进一步优化与整合奠定了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