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宽教师教学视野,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提升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9月3日,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在503会议室隆重召开暑期教师培训交流分享会。会议由人体解剖学教研主任李建华主持,健康医学院副院长侯小丽出席,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共同聚焦暑期培训成果,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会议伊始,李建华老师分享了自己前往郑州市中心医院顶岗实践的宝贵经验。她提到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病例:一名17岁的女生,暑期放假在家时生活作息极不规律,常常早上不吃饭,一整天也不喝水。更为严重的是,她本身患有烟雾病,这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形成颅底异常血管网的慢性脑血管疾病。在不良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双重作用下,女生最终引发脑梗住院。李建华老师借此病例,严肃呼吁大家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身体的日常养护。同时,他还将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其他与解剖教学相关的病例,逐一与在场教师分享。这些病例涉及人体多个系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解剖学知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李建华主任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深刻认识到将临床真实病例融入解剖教学,既能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让抽象的解剖知识具象化、场景化,显著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与实用性,更能为今后的授课注入鲜活素材,为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对推动解剖学教学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然后由暑期赴马来西亚AIMST University进行学习交流的杨璞、穆卫卫、宋倩红、陈玉珠、沈梦五位教师分享学习心得。五位教师围绕AIMST University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人体解剖实验室建设等核心内容,结合自身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了细致且深入地阐述。在教学模式方面,他们提到AIMST University注重“理论-实践-临床”三位一体的融合教学,将解剖学知识与临床病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易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在人体解剖实验室建设上,AIMST University 配备的解剖标本与仪器设备以及完善的标本管理与维护体系的经验尤为值得借鉴。五位教师的分享内容丰富、案例鲜活,让在场教师对国际的解剖学教学理念与实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校提升解剖学双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行路径,有助于推动我校双语教学从 “语言输出”向“知识与语言深度融合”转型,助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
最后,参加人体解剖学中国解剖学会护理解剖学分会的陈绍锋教师作为代表,就参会心得与全体教师进行交流。陈绍锋详细介绍了此次分会的会议主题、议程安排及行业前沿动态,重点分享了国内同行在护理解剖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优秀经验与实践成果。他表示,通过参会,不仅拓宽了自身的学术视野,也深刻认识到当前解剖学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将积极借鉴同行经验,结合教研室实际情况,推动解剖学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陈绍锋还与在场教师就解剖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氛围活跃,交流成果显著。
此次暑期教师培训交流分享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教研室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与经验的共享,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分享会为契机,认真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