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普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普园地 >> 正文

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核心知识

----青年人群

日期:2024-10-11  来源:   点击: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一、危害性认识

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不可治愈

艾滋病病毒(HIV)主要通过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失去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感染HIV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遭受严重破坏,导致一些机会性致病菌侵入人体引发严重疾病甚至引起死亡。目前,AIDS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且无法治愈,感染AIDS会给个人、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发病后的常见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出现感染,出现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血疱、淤血斑、持续性发热、肺炎、肺结核、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

2.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AIDS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其次为异性不洁性行为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活感染者/病人122.3万。2022年新报告感染者/病人10.7万,其中异性性传播占72.0%;同性性传播占25.6%;注射毒品传播占0.4%;母婴传播占0.2%。数据可见,其中性传播比例超过97.6%,相当于平均每小时新发现12.2人HIV感染者/ AIDS病人。

我国15岁~24岁青少年感染者10700人,占当年新报告数的9.9%;因此须大力加强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对AIDS应知率达到95%以上覆盖面。中国AIDS的重灾区已经转向了青年,正在吞噬下一代,一旦明确感染需要终生用药。

3.不能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HIV

HIV感染者在发病前外表与正常人无异,绝不能从一个人外表是否健康来判断其是否感染了HIV。

一些学生由于自控力不强/疾病预防知识匮乏,无法抵御异性或同性的引诱、哄骗,与自以为外表健康的人发生关系,感染HIV。也有极个别的HIV感染者,出于各种原因,蓄意与他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传播疾病,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二、预防知识

1.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保证安全的性行为。性既不神秘、肮脏,也并非自由、放纵。性冲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成长的必经过程。青年学生应积极接受性健康教育,丰富课余生活,提高自制力。

2.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掌握预防知识、拒绝危险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AIDS/性病的感染与传播,选择质量合格的安全套,确保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安全套不意味着可以放纵个人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使用前应特别留意安全套的出厂日期和有效期,确保安全套不过期;要将安全套前端的小囊捏瘪,排出空气;

②每一次性行为都要使用新的安全套,不重复使用。

③全程都要使用安全套。

④良好的润滑对防止安全套破裂是很重要的;只能使用水性的润滑剂,油性润滑剂容易造成安全套破裂;

⑤射精后应立即抽出,注意安全套有无破损。如有破损,应考虑去相关机构进行咨询检测。

3.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

日常学习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4.注射吸毒会增加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使用新型合成毒品/醉酒会增加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针具吸毒会使病毒通过污染的针具传播。

使用新型合成毒品(冰毒、摇头丸、K粉等)或者醉酒可刺激或抑制中枢神经活动,降低自己的风险意识,性伴数量和不安全性行为的频率会增加,那么也会间接地增大HIV和性病传染的风险。

5.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性病病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更高。特别是像梅毒、生殖器疱疹和软下疳等以生殖器溃疡为特征的性病,溃疡使艾滋病病毒更容易入侵。

6.72小时内使用暴露后预防用药可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

发生暴露后,比如破损的手指沾染了艾滋病人的血液、同HIV感染者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可以使用暴露后预防用药。暴露后预防用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服药周期:28天。

服药种类: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根据当地药品的可及性及医生评估后开具用药方案。

服药效果:与起始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原则上不超过暴露后72小时。时间越早,保护效果越好。

 

三、检测与治疗

1.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无保护性行为等),应该主动进行HIV检测与咨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艾滋病病毒窗口期是指从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请注意,在窗口期的血液已有感染性。现有的诊断技术检测HIV抗体、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因此,需要注意自己检测的时间要在窗口期过后。具体可咨询当地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

急性感染期传染性较强。常出现的症状有发热、头痛、皮疹、腹泻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但是这些症状是否出现因人而异。

艾滋病的检测主要包括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快速检测(斑点ELISA和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快速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层析试验)等。第四代筛查试剂还可检测到HIV-1 p24抗原。初筛检测结果呈阳性不能确定是否感染,应尽快到具备诊断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确诊。

(常见初筛试剂盒)

2.疾控中心、医院等机构均能提供保密的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服务

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国家对个人接受自愿咨询检测的信息完全保密。可以求助于最近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门诊)。卫生部门指定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所提供的咨询和检测服务都是完全免费的。

自愿咨询检测门诊通常设在当地疾控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部分综合医院皮肤性病科可以进行艾滋病检测,还有一些社会组织也能够提供免费的艾滋病快速检测及咨询服务。

3.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

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体内病毒复制就已经开始,会逐渐损害全身多个器官,及早治疗能够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上述损害的发生机会,使免疫功能恢复并保持正常水平,保持较好的身体状况,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

 

四、法律法规与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是艾滋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理解和关心,但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要承担法律责任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各项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得知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应主动告知性伴或配偶。若继续同他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则为故意传播。故意隐瞒和传播艾滋病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违反了国家法律关于故意传播传染性疾病的规定,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8条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77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艾滋病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为每一个生命提供平等和尊严。